行业管理
种质资源
  • 资源利用
  • 资源保存
  • 资源收集
  • 资源调查
种苗工程
  • 楚雄州
  • 大理市
  • 曲靖市
  • 文山州
  • 普洱市
  • 红河州
种苗科技
  • 科技推广
  • 研究现状
  • 技术成果
品种审定
  • 良种展示
  • 申报程序
良种推广
  • 良种补贴
  • 良种示范
引种管理
调剂服务
林业标准化工作
  • 管理文件
  • 目录查询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荣获国家二等奖

由我院林业所顾万春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成果,历经“七五”立项、调研和论证,“八五”至“十五”国家攻关,1999至2002年国家基础性工作研究,前后耗时19年,包括二十多个省的360名科技人员参加该项研究工作,直接从研99人。围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测定、评价与利用相结合的宗旨,研究创建了我国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体系与保存库体系。
  项目首次建成了跨越5个气候带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包括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基本库11个,区域保存库13个(含86个林木良种基地),扩展保存库4个,小型低温保存库1座。覆盖21个省(市、区),代表当前主要造林树种现行利用的种质资源约60%左右。通过异地、原地和设备保存相结合的优化配置,共收集保存308个树种50698份种质资源,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重点树种106个,抢救保存种质资源11040份。
  创新研究林木遗传多样性评价理论技术,运用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学理论,研制林木种质资源界定,分层分类整理整合、归类描述、保存和维护,规范抽样样本容量组合、数据采集及数据库技术等实用配套组合技术,创建了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创新研究出“11套保存模式”,以及散生濒危树种“聚群保存”模型。成果水平被鉴定为“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科学运用表型测定、同功酶和分子标记技术及其耦合研究,开展白皮松、蒙古栎等10多个树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创新研究技术和构建核心种质组合技术,构建核心种质5562份,实现了“以保存最少种质份数,最低遗传重复,达到最大限度保存遗传多样性”的目标,提高了保存效率与效益,在应用理论与组合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成果包含研制完成的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系统(CFGIS),以及制定了林木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共收集与整理、登录基本保存库、区域库和小型低温库的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卡片4.6万余份。实现了林木种质资源的信息化和数据化管理,并已成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成果测定、评价和推荐马褂木、桤木、皂荚、白皮松、毛白杨等30多个树种的优异种质108份,其中64份通过了国家与省级林木新品种审(认)定,44份通过国家和省级鉴定或成果认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优异种质的平均增益达20%以上,近15年的经济效益累计达48.6亿元,社会、生态效益巨大。
  该项研究从零起步,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色:1)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与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了研究型保存库与保存技术体系研究,达到研究与保存同步;2)将保存技术研究示范、模式化、区域化(推广),建立保存库体系,达到研究与推广同步;3)对已建立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和保存技术体系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区别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数字化管理,达到了资源保存与数字化管理同步。
  该项研究在中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体系与保存技术体系等方面做出了首创性贡献,在树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绩,抢救保存了一大批国家级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并且在优异种质创新和资源保护、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创造出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王建兰)
  

日期:2014年02月17日 16:27